中国人看待一战与二战的方式股票配资指南最新,和西方主流视角完全不同。
同一场战争,两个世界的记忆在欧美历史教科书中,一战被定义为帝国衰败的序曲,二战则是民主力量对抗法西斯的正义胜利。
欧洲人提起战争,想到的是凡尔登、诺曼底、奥斯维辛。
而在中国人眼中,一战是耻辱与唤醒,二战是抗战与民族救亡。
1914年,中国没有派军参战,却调派了超过14万名劳工远赴法国前线,填补协约国后勤缺口。
他们埋尸、筑路、运输、维修,甚至有人在德军炮火中丧命。
展开剩余90%战争结束后,中国本以为功劳会换来平等待遇,却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被剥夺了对山东的主权。
这一打击直接引发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爆发的转折点。
对中国人而言,一战不是胜利,而是“被骗了”的开始。
西方媒体直到最近才大规模提到这一段劳工史。
一篇《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中国人在巴黎和会上的愤怒,埋下了百年后秩序争议的种子。
西方很少提这一部分,因为这不符合“协约胜利”的叙事。
但中国从来没忘过。
到了二战,东西方之间的叙事鸿沟更深。
美国人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到纪念诺曼底登陆日,每一个节点都围绕欧洲战场展开。
他们记住的是1944年6月的法国海滩,却往往忽略早在1937年7月,卢沟桥上的枪声已让中国陷入全面抗战。
中国全面抗战整整持续了八年,死伤数以千万计。
上千万难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重庆被日机连续轰炸五年。
即便如此,中国军队在淞沪、台儿庄、长沙等地与日军死战。
美国飞虎队后来进入中国协助防空作战,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中国人记住了这些事。
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馆、影视剧、每年不断重演的历史仪式,这些都在加固这场战争在中国人记忆中的分量。
而西方多数人直到最近才开始意识到,中国可能承受了太多,却在国际话语中被忽略太久。
欧美学者安德鲁·布坎南指出,如果不正视中国战场的分量,全球二战史就不完整。
历史不是教科书写的,是国家讲给人民听的故事二战结束后,中国用几十年时间,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历史叙事体系。
抗战不仅仅是对外战争,也成为国家统一和政权合法性的根基。
无论是1949年后的纪念抗战胜利,还是近年阅兵仪式中对抗战老兵的致敬,都指向一种国家记忆的强化。
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讲解、青年人接触的抗战剧集,内容趋于统一。
战争不再只是过去的回忆,而变成当代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西方国家也有类似机制。
美国人会讲珍珠港事件、日本偷袭、广岛长崎,但对中国战场、滇缅公路、远征军的付出知之甚少。
他们的电影中极少出现中国军人,也少有描述重庆遭轰炸、南昌会战的场景。
这种结构性忽视,直接导致认知断层。
从西方媒体的集体困惑中就能看出这种落差。
《The Week》曾发文指出,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抗战,却很少在西方公众记忆中留下痕迹?
文章指出,战争胜利的国际分配机制并未给中国足够的话语权,中国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持续通过教育、仪式和政治语言将这段历史变成国家身份的一部分。
对比来看,欧洲的战争纪念更偏重悼念与反思,中国的抗战纪念更强调自强与警醒。
西方认为战争意味着世界秩序的瓦解,中国更强调战争带来民族团结的契机。
历史在书本中沉淀为文字,也在国与国之间变成一张桌上的“解释权”。
你怎么讲,你讲到哪里,能讲多大声音,决定了你的国家地位。
而中国这套战争叙事,不是对西方版本的模仿,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表达方式。
西方学界开始松口了,但还远远不够长时间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知处在边缘状态。
不是不了解,是不在意。
诺曼底、敦刻尔克、柏林围攻、波兰沦陷,这些成为历史叙述的中心。
而南京保卫战、百团大战、远征军溃败、滇西反攻,只在少数学者和军史迷中提起。
直到最近几年,一些美国和欧洲的主流学者开始重写二战历史。
他们开始把中国战场写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框架,而不再单列为“亚洲战事”附注。
安德鲁·布坎南的研究中,中国被视为“支撑反法西斯战争的三大支柱之一”。
他指出,如果没有中国战场长期牵制日本主力,美军根本无法在太平洋反攻,更别说打到冲绳。
英国历史学家泰迪·乌尔德里克斯也开始强调,中国对二战贡献被系统低估。
他认为西方学界长期陷于一种“好战争”的叙述模式,过于聚焦西线和诺曼底,把自己塑造成正义的胜利者,忽略了东方战线的复杂和残酷。
除了论文,媒体报道也开始出现转向。
《华盛顿邮报》、《卫报》、《The Week》都刊发文章,承认中国为二战牺牲巨大,却在历史记忆中长期被边缘化。
中国也在通过自己方式改变这一现状。
不仅拍摄了《八佰》《金刚川》《长津湖》,还将大量档案解密、纪念馆开放、历史细节还原。
中国希望让世界看到,这不是一个边缘战场,而是撼动整个二战格局的重要支点。
过去几十年,西方讲自己的战争故事,讲得头头是道。
如今,当他们重新面对中国这个视角时,才意识到原来历史并不止一条路径。
战争记忆不只是往事,也在塑造今天的世界关系战争过去了八十年,但记忆仍然发热。
每一次阅兵、每一场国庆庆典、每一座新建纪念馆,都在不断加固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定位。
中国不是从胜利者的荣耀中走出来的。
中国从屈辱、被欺、被抢中走出来。
抗战成了这个国家最深刻的政治情感,也成了它与世界对话的历史凭据。
西方对战争的纪念偏向反思与内省,而中国更强调警示与激励。
这也导致一种深层次误解。
西方觉得中国“利用历史”,中国则认为西方“选择性失忆”。
这种理解差,已经渗透到外交、舆论、认知乃至民间交流中。
当中国批评日本军国主义倾向时,西方不一定理解背后那些遗骨与废墟留下的心理创伤。
当中国在联合国提出纪念二战时,西方代表不总是给予积极回应。
在今天的国际秩序争夺中,历史叙事也成了话语竞争的战场。
谁定义过去,谁就有资格发言未来。
正因如此,中国对自己的战争记忆极其重视。
不止是仪式,是一种身份,是一种逻辑,也是一种外交策略。
近年来,中西方在很多议题上出现摩擦,从经济到安全,从南海到芯片。
但在最底层的文化逻辑上,这种战争理解差异本身,也成为长期误读的诱因。
西方人不明白中国为何总提历史。
中国人则不理解西方为何不愿承认历史完整面貌。
理解这点,可能比谈任何一次峰会都更有用。
未来世界秩序的重构,不只是经济和军力的再平衡。
也是历史解释权的再分配。
而中国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股票配资指南最新。
参考信息: 《中国对一战的记忆:被忽略的14万华工》 · 澎湃新闻 · 2023-11-11 《抗战纪念活动背后的国家记忆构建逻辑》 · 环球时报 · 2021-09-03 《外国学者为何重新关注中国抗战?》 · 观察者网 · 2024-08-15 《历史叙事之争:中国抗战在西方教科书中的缺席》 · 南方周末 · 2023-12-22 《一位英国学者在中国讲抗战:记忆不是静止的》 · 澎湃新闻 · 2024-05-10 《“战场不止欧洲”:中美学者共论二战全球史》 · 澎湃新闻 · 2024-05-26 《中国为何如此重视抗战历史?》 · 新京报评论 · 2023-09-03 《中西战争叙事差异背后:文化、身份与外交博弈》 · 财新网 · 2024-06-01发布于:河南省辉煌优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